《测绘科学与技术导论》是针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位点研究生开设的学科知识拓展课程。要求所有新生(博士、硕士)均需选择和上课。旨在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尽快熟悉本学科及相关方向的前沿动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程共16学时,分为8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的专家以校外相关领域专家为主,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院所。这是学院“大师进课堂”活动部分内容之一。
9月10日第一堂课,“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院院长闫浩文教授为研究生新生详细介绍了测绘科学与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及要求,同时对学院发展概况、现有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工作等也做出了详细介绍。上课过程中,闫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相关科研及实践工作经验为大家传授了作为研究生期间学习及做人做事的宝贵经验。最后,闫老师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1)要多读且精读经典著作及文献,开拓思维;(2)敢于提出问题,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经验;(3)不要迷信权威,自信自强等等。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对测绘学科的各个方向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对研究生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划。
9月17日第二堂课,应学院邀请,美国著名地图学家 Michael Peterson教授做了题为 “The Development of GIS Hardware and Software from 1979-2019: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的主题报告。他从自身经历出发,梳理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发展,并以独特的视角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非常具有启发性。期间,Michael教授与师生们做了深入的交流,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9月24日第三堂课,学院杨树文教授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星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子课题为例,通过星空地集成技术在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中的示范应用,总结了星空地集成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做了分析。在讲解过程中,杨老师重点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解决部分科研难题的思路、办法等,让学生了解遥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启发和激励大家积极进行深入思考。其中,科研团队协作攻克难题的精神为同学们留下深刻影响。
10月8日第四堂课,学院刘涛教授以“应急自适应快速制图技术”为主题,围绕地震、洪水、地质灾害、城镇火灾、交通事故和建筑物倒塌六类灾害,为同学们讲述了如何在多尺度、多终端环境中建立面向快速制图的灾害场景模式,以及针对不同灾种应急需求下的自适应式快速成图技术。课堂上,刘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一一做了解答,与同学们展开了积极交流与互动,。
10月15日第五堂课,西北师范大学校学位办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军教授做了以“专业/职业、学科/专业与科学/技术”及“基于遥感方法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中,赵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相关科研及实践工作经验论述了专业与职业、学科与专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并以天山1号冰川为例,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冰川反照率遥感反演与验证的过程。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就各自的疑问与赵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10月22日第六堂课,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潘竟虎教授做了以“空间分析感知”及“夜间灯光遥感”为主题的报告。潘老师通过对近几十年有关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数据处理与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详细讲述了相较于普通的遥感卫星影像,夜间灯光遥感的优势与广泛应用等。报告结束后,潘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
10月27日第七堂课,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金立新正高工做了题为“超带宽高斯投影方法”及“法截面子午线椭球工程应用研究”的主题报告,讲述了如何将法截面子午线椭球高斯投影、空间几何、工程应用三个部分紧密结合,形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的逻辑框架,并通过与经典高斯投影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了超带宽高斯投影方法的优势。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更深层次的学习了法截面子午线椭球高斯投影,并且对工程项目建设相关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
11月5日第八堂课,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牛全福博士做了题为“测绘与自然环境研究”的主题报告。牛老师分别以地质灾害风险和我国北方生态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几例大型北方生态工程项目以及如何利用测绘手段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易损性评估。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与牛老师展开了热切的讨论,重点交流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问题。